土家族服饰在色彩、图案纹样、传承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土家人民的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以及宗教观念,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有形有感的物质文化载体,是流动的民族文化艺术经典。一、色彩语言的角度土家族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中有着尚白、尚红、尚黑的讲究。土家族服饰中崇尚白色,是源于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崇拜,这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这种图腾意识渗透到土家族服饰中由来已久。土家族男人喜欢用白帕子包头且在前额为“人”字形。1956年,民族学家潘光旦到土家族地区考察,针对这一情况说:“这一带地方,一般喜欢在头上包白帕子,白帕子代表老虎,因为虎头上有三根...
土家族服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研究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进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土家族服饰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民族服饰往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土家族服饰经历了形成阶段(宋代以前)、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记载考察,湘西土家族是以早期濮人(后来的僚、仡佬)为主体,在融合厂巴人、楚人及其他族类后,在唐宋以后数白年问形成的。唐代以前均以“蛮”概称,宋代开始有了 “土人”这一较为稳定的称谓,1957年被正式确定为土家族。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土家人虽然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却以独有的聪明才智、丰富深远的审美意识,借服饰、器物、肢体动作等为载体,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他们对自然万物之关的崇尚,对生命崇高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那就一起来看看土家族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吧!服饰设计方面。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也没有其它突出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鞋帽上面。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样外,还有“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
土家男子的服饰与妇女相比,则充分体现了勇武、慓悍的男子汉气质,具有宽松自如、行动方便等特点。成年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直径达3厘米的耳环,左臂腕戴有铜圈子或玉石圈。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对胸衣。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捆腰带,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青年人多穿对襟衣,正中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男裤是男子服饰的杰出代表。裤子不分老...
五十六个民族各自精彩,各有各的特色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文化就像一朵鲜艳的花儿,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总多民族融合在一起,合簇成一把艳丽的花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艳丽的地方。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一个叫做土家族的少数民族,你了解过这个名族吗?跟众多少数名族一样,土家族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服饰。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女子服饰吧!土家族女子服饰,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