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装资讯
服装品牌
服装企业
产品
订货会
展会
专题
丽人网首页 > 服装新闻 > 文化常识 > 正文
土家族是怎么来的 土家族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网友分享:Kitty
2016-04-25 16:40来源于:丽人服装网
分享: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记载考察,湘西土家族是以早期濮人(后来的僚、仡佬)为主体,在融合厂巴人、楚人及其他族类后,在唐宋以后数白年问形成的。唐代以前均以“蛮”概称,宋代开始有了 “土人”这一较为稳定的称谓,1957年被正式确定为土家族。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土家人虽然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却以独有的聪明才智、丰富深远的审美意识,借服饰、器物、肢体动作等为载体,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

他们对自然万物之关的崇尚,对生命崇高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延续至今。这些文化载体,都生机盎然地存留在他们的观念之中,并透过斑斓厚重、源远流长的“西兰卡普”,原始粗犷、娱神娱人的“茅古斯”舞蹈,还有散布境内匕檐翘角、古朴秀雅的吊脚楼等艺术载体表现出来,展示出土家人浩然博大的群体精神,生发出特异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审美魅力。

湖南境内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吉首、凤凰、古丈、泸溪利张家界市的桑植、永定区,以及常德石门、怀化沅陵、溆浦等县市。

一、土家族服饰的起源

土家族古老舞蹈“茅古斯”中舞蹈者身上披的茅草、树叶、棕毛、稻草,以及《摆手歌》中唱述土家先民“身上捆的芭蕉叶,头上戴的芭茅草”,折射了先民土家族服饰最原始的衣着装扮,印证了土家族经历了一个草秸裹身、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其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是结草为服:“茅衣”一股由五块组合在一起的茅草(或稻草、或棕片)构成,将一些草片分别围在腰部、胸部,并扎于双臂,其中一块做成头罩,将头和脸全部遮住,头罩上端翘立着3—5只尖锥形犄角,单数角表示人,双数角表示兽。舞蹈时,手握代表阳具的“粗鲁棍”上下左右摆动,或高高翘起,以此表达他们对天地神明的崇敬之情,祈求族人的生存和繁衍。茅古斯通过原始诡异的土家族服饰装扮和肢体语言,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和中国戏剧的“活化右”。

1978年,人们在龙山里耶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器、陶片器饰痕纹中,有大量的粗绳纹、网结纹、方格纹等,这说明远古的土家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学会了粗放的编织工艺。张家界出土的巴人遗物鐏于上的“椎结人头纹”,战国墓葬中出土的众多玉佩、滑石器耳环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土家先民的头饰和配饰风貌。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里耶在当时大量生产、运送军服的史实,表明两千多年前楚域的古代巴子国,在被秦国统一之前,士家地域的原住先民的土家族服饰已经形成。1986年,张家界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三烛青铜烛台“两南蛮夷铸像”,人物头戴编织帽,下身着裙,这便足远占土家先民服饰的缩影。

二、土家族服饰的发展

1.清朝改士归流前的土家族服饰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穿着的土家族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谰”土家族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己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己进入全盛时期,几大名锦绚丽灿烂的色彩,向世界有力地显示出服饰大国的博大风采。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土家族服饰亦自然成为土家人的最爱,南束《溪蛮丛笑》对此便有描述:“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服饰

同治年问《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土家族服饰习俗,这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土民服五色斑衣”在《大明一统志》亦有记载。

清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服饰仍沿袭旧习: “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土家族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 (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线描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己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商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妇女喜垂耳环,两耳之轮各饰之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裕。”清《龙山县志》)

2001年,张家界出土了一具完好无损的明代土家族女尸:头绾盘龙髻,佩戴青丝帕,外饰“八勾列子帽”,戴金银莲花耳环,身穿三层广袖博衣,为交领右衽大襟,下穿大而短的棉布裤,外罩一帘式的百褶裙,包裹腿,缠裹脚,外穿鸳鸯鞋。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最早的土家族妇女服饰实物,与《皇清职贡图》所绘制的,及文献资料所记载的土家妇女服饰,几乎一致。虽然出土实物上衣为交领右衽大襟,而《皇清职贡图》所绘制的为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比甲),但两者皆为中国明代典型的妇女服饰形制。只是衣长要短于汉族贵族女子的长度,这是因为明时对庶民服饰有严格规定,“庶人衣长,离地五寸”。由此也可看出,在长期与汉民族的交往当中,土家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是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文化渗透现象。另外,出土家族服饰的颜色为素雅青蓝色,这与当时“土民喜斑斓服色”的审美习俗有些反差,这也许是丧葬服有着特殊的寓意吧,因为穿青色“寿衣”的习俗至今在土家地区还有保留。

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和金文中,有“赤芾在股”、“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芾”历来被诠释者认:有太古时代蔽膝的含义,也即裳,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为一帘式样。长江流域的很多民族都有过这样的“下裳”,也许人类服饰懵懂时期最原始的自然创意都有相似之处吧。

2.清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服饰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土家族服饰也包括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幅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物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了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土家族服饰。同时,土家地区的名个阶层服饰也同渐拉开距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仪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大率士大夫之服雅,富贾之服华,城市之服时,乡村之服古。”(《永顺县志》)。虽然服饰己渐丰富,但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仍非常简朴,据湘鄂渝黔部分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记载:土家族服饰“俗尚简朴”; “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己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上家俗谚所云: “妤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从此,崇尚俭朴、天然去雕饰的淳朴之美,成为士家族服饰的一种朴素审美习惯。不过,土家族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这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随着日月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土家族服饰文化正日渐消失,当今土家族地区政府及各界人十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下,2002年,湘西自治州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首次改革,并深入研发和推广土家族优秀的服饰文化。大家共同努力之下的现代土家族服饰,不仅仅只是延续着土家族最瑰丽的文化特色,还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在湘鄂渝黔的土家地区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欢迎。

 

相关资讯
更多>>
资讯
  • 品牌
  • 企业
  • 资讯
  • 产品
  • 商机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