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老百姓逛街,购物感受肯定与十年前大不同了,商场如云,品牌服装更如云,款式多,品种多,可谓眼花缭乱。但有心的人不难发现,一双最基本的皮鞋,本土品牌开价就动辄上千。一件最普通的毛衣,500元打底。于是,即便有些人一阵疯狂购物后,也开始惊醒,自己是否买了不划算的东西了。为什么朋友买的东西跟自己差不多却只花了一半价钱,为什么出国一趟,加上路费也不过那么多。毕竟,这年头靠买东西比富的人还是少数,能够性价比更高那是最好了。 出来李宁品牌价格狂跌无人问津,耐克店里销售猛增。人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国际品牌,总会赋予高价一个更高的灵魂,令购买者心甘情愿为其掏了腰包。就如耐克,一个奥运下来,何其风光,何其运筹帷幄,花费在广告上的大手笔令人瞠目。消费者穿上这样的品牌是体面的,价格是可以被忽略的。但如果一些本土品牌,不但没有做太多给自己品牌增色的举措,反而大肆进行库存倾销,丝毫不顾自己品牌的形象,试问又有谁愿意花差不多的价格去购买此类品牌呢? 品牌需要自我尊重 而本土品牌,似乎依然停留在成本价乘以4~5倍就是卖价的层次。从设计到成品到销售,都是相当欠考虑的。甚至现在国内都盛行着一个新兴行业——贴牌公司,就是专门为一个品牌公司提供款式和样品乃至大货生产服务的公司,此类公司往往2-3人就可以组成了,自己聘请个设计师,或者所谓的市场买手,去各大批发市场,品牌店铺采购样品,适当加以修改就推销给品牌公司,往往不同的品牌公司会选择同一个款式进行投产,唯一不同的仅仅是一个商标以及吊牌上的卖价而已。可见消费者有何其好欺骗了。有些挂着高价的产品,基本100%源自某批发档口,100多就能购得一件,这让一个掏1000元的顾客如何承受得了? 品牌需有独门绝活 什么是更划算?同样款式如果出现在批发市场,和挂上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商标,是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在不在乎品牌的前提下,前者性价比更高,更划算。 知名度相当的品牌,同等材质,同等款式,前者成本控制好,款式多,撞衫可能性小,后者价格高,数量大,相信所有的人,同样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这个就是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制胜法宝,独门绝活,谁也没有他们有创新精神,谁也没有他们更新换代得快。 这些快时尚国际品牌与中国本土品牌的盲目“拔高”相比,让我们更多得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消化高成本、实现“性价比”定位。 以优衣库为例:一个超轻薄羽绒服系列就在中国创造了属于它的奇迹。将本土知名的波司登拉开了技术革新的距离。技术创新,但价格又有优势,迅速完成了它的市场扩张,以薄利多销实现了消化成本。 以ZARA为例:漂亮得一仗源自供应链的浓缩和利用。使其在快时尚的领域荣居榜首,哪里便宜哪里去的生产路线,哪里最近销哪里市场布局,这种最大化缩短供应链的方式为其赢得了不败的勋章。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鞋服企业懒惰的心态着实令人堪忧,什么都不计划,什么都不付出,只想通过提高价格就成本赢得高额利润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面对日趋理智的消费者,高高的库存山就是最好的警示。好的东西就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才能吸引国人的眼球,盲目本土化只会纵容这些企业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否则让国人空喊“抵制日货”的口号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