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装资讯
服装品牌
服装企业
产品
订货会
展会
专题
丽人网首页 > 服装新闻 > 男装资讯 > 正文
保罗·史密斯:英国式疯癫
网友分享:Kitty
2008-11-21 00:00来源于:华衣网
分享:

PaulSmith爵士,时装业巨富,热心的艺术收藏家以及摇滚乐精英圈的荣誉成员(EricClapton和DavidBowie的好朋友)—在两年前把自己的品牌卖出自身市值的40%之后,这位老顽童并没有从自己经营多年的品牌光荣退休。今年7月,他位于诺丁山的旗舰店西尔本屋(WestbourneHouse)迎来了10周年的开业纪念。这家店被设计成一所高雅而豪华的寓所,可以说是Smith本人的梦想写照。他坦言,至今为止每次走进店堂,他都会激动得直打哆嗦。而他的好朋友ManoloBlahnik也特地为这一纪念日与他合作设计了一系列限量产品,包括水彩画、手绘装饰盘、珠宝以及复古收音机。


六十岁的大孩子
六十出头的Smith神采奕奕,丝毫不想隐退。“事实上,我现在没有特殊的计划,包括退休。我不想自己成为鸡肋,但是从目前来看,一切都好,只要按部就班就行。”每次度假之后重回自己的办公室,Smith总是难掩心中喜悦。伦敦摇摆生活万岁!“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工作,只是要在两者之间做好权衡。”他说。他习惯于早晨6点半起床游泳,接着就投入工作,穿梭于他那个位于科文特花园旁的凌乱的办公室。在他的公文包里静躺着一辆电动小火车,它能载着一些不知所云的“货物”孤独绕圈。“当我与那些重要客户开会开得无聊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消磨时光,尤其是在日本的时候,那些倭人说的鸟语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他放声大笑,得意地摇着脖子。他的朋友常说他为人“疯疯癫癫”。
PaulSmith本人非常喜欢这一评价。他的很多行径也反映出了这一评价的正确,例如,他对自己所谓的“一日游”总是津津乐道。“我到公司位于德里的办公室去,只在那儿待一天。
我在同一天里可以到中国长城和越南这两个地方去游览。我最喜欢的‘一日游’,就是早上在莫斯科,下午在圣彼得堡,而晚上已经到了纽约。我是个大忙人—我得用少而精的方式来旅游。”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只棕色的长毛绒大猴子,PaulSmith把它称作是“办公室经理”。而尽管年纪不小,这位设计师每次走进样品间的时候,还总会像个闯入糖果店的孩子一般满怀欣喜之情。他的员工常会面露喜笑看着他做这些事—显然,PaulSmith仍然喜欢自己的工作。


日本之旅
在调皮的个性背后,Smith其实是个机敏的生意人。至今为止,他都一直兼任品牌的首席执行官、总裁以及设计总监。自1970年创始至今,这个品牌在全球的35个国家开设了门店,每年包括批发、零售以及商标许可收入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2.8亿英镑。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英伦品牌,PaulSmith最重要的市场却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在那里,它简直被作为偶像受到顶礼膜拜。全英格兰的PaulSmith店铺总共有14家,而仅日本一地,他们竟开设了超过200家店铺。除了每年为品牌带去将近一半的营业额之外,日本这个国家长久以来也可以说是Smith的知音。
“早在1982年,我就受到邀请前往日本。当时距离我在伦敦开设第二家店仅仅三年而已。”他说。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衣架子,特别适合穿着他自己的设计—漂亮的格纹牛仔衬衫、长裤配上一双棕色麂皮鞋,露出一截淡紫色的短袜。“当时伊藤忠商社一直很关注我—他们的工作就是搜寻能在当地赚钱的牌子。日本人非常盼望年轻的欧洲设计师到他们国家开店。我呢,其实也很想去这个名叫‘日本’的地方玩玩。所以,当我受到邀请的时候,简直是卑躬屈膝呢。”
Smith选择的时机刚刚好。1980年代是日本时装业大爆发的时代,年轻一代的全新态度,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像他那样的欧洲年轻设计师带来了不计其数的机会。“那个时候,大批大批的设计师都收到了前往日本的邀请,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日本都毫不尊重,只不过把这个国家看成一架赚钱机器罢了。我跟他们刚好相反。当时我入行只有8年,对我而言,这是个了不起的机会。我带着我的太太Pauline去了大阪,与伊藤忠的人碰面。”
对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Paul感到惊诧不已。“第一次见面是很丧气的。那个公司里只有三个员工。他们从来没有开过店,也没有任何经营店铺的经验,他们不做广告,不懂与杂志合作拍片—所有在欧洲时装业里至关重要的事情他们全都不懂。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袜子或者衬衫—他们都是传统的裁缝。这家公司专门经营年长男士穿的时装,款式非常简单。”
然而,对于Smith而言,日本实在是一个太吸引人的机会了。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与这个国家“终身不渝”的密切关系。“我当时很年轻,很热切。我一年要去工厂考察好几次,因为我认为这是成功的关键。我也专门为日本市场设计产品。一开始我很受打击—有太多不知道的事情要学。不过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样,他们需要补习关于现代时装市场的知识,也需要更了解我—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共通的。我不会说日语,但我擅长交流。我总是精力充沛,生气勃勃,这帮我打破了壁垒。”
这是真的。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天赋—狂野的手势、鲜明的面部表情,表现出一种热切的幽默感。你很难拒绝他的吸引力。“日本人从过去到现在都一直对英国文化抱有热情。他们与英国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他们知道,我认识DavidBowie、DavidHockney这些人⋯⋯所以,当他们遇见我,或者购买PaulSmith产品的时候,那感觉就好像他们通过我与整个欧洲的景象发生了某种联系一样。


进军世界各地
1984年,PaulSmith在东京开设了日本的第一家专卖店。“代理公司在前三年都亏了钱,”他说,“不过对他们而言,这并不很要紧。日本人的业务关系与欧洲人完全不同。他们关心的不只是钱—当然这也非常要紧。他们愿意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好给你时间来了解整个市场。只要你证明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就会信任你,并且支持你的意见。到了第四、第五年,PaulSmith开始赚钱了。”
不管是PaulSmith自己还是伊藤忠都没有回头。从2004年到2005年,PaulSmith在日本的营业额增加了10%。2006年,伊藤忠收购了他40%的品牌资产,其中包括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一个重要董事手中的股份。保罗爵士留住了60%的资产,不过这种说明也显得有些苍白—他苦心经营的整个体系已经出现了裂口。在过去的15年里,几乎所有的著名奢侈品品牌都找上门来,带着巨额金钱寻求合作,却一一失败,然而Smith最后终于失守。“显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连开25家店,然而我们注意到了像JilSander这样的教训。”(JilSander被Prada收购,从而两次被迫与自身品牌剥离,包括最近的一次重新出售)。“我去过日本近百次,”他说,“我在那儿有自己的办公室,它是彻底独立于代理公司之外的,这意味着PaulSmith对于自己的目标完全拥有主宰权。我们一直都掌控着品牌的形象,负责为新店确定位置,控制广告的拍摄。这种做法是独一无二的。”
在日本之后,PaulSmith又进军了韩国和新加坡。“我们在韩国有16家店,价值好几百万。在新加坡,我们有两家专卖店,在曼谷也有两家,此外,我们在香港设有专柜。”他说。每一家PaulSmith店铺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洛杉矶旗舰店是一幢亮粉色的现代主义楼宇,大阪的“静谧天堂店”所在的建筑则建于1956年,前身是个佛龛店,而在纽约,“16年前店铺刚开业时,好多住在美国的英国人跑来询问我们卖不卖玛氏巧克力棒(MarsBar,英国玛氏从1932年开始生产的一种著名的巧克力棒),可是出于当地食品健康安全的条例规定,我们没法这么干。”

华衣网 )
相关资讯
更多>>
资讯
  • 品牌
  • 企业
  • 资讯
  • 产品
  • 商机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