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装资讯
服装品牌
服装企业
产品
订货会
展会
专题
丽人网首页 > 服装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双十一”盛宴——“人工造节”刺激了谁?
网友分享:Kitty
2013-11-12 09:19来源于:新华网
分享:

冲量“你争我夺” 促销暗藏陷阱

电商在“双十一”期间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所谓“绝对低价”。天猫造节,各大电商平台也不甘寂寞:平台之间的“排他化”竞争,暴露出对这一轰动数字的“你争我夺”。

业内人士表示理解但不赞同。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虽然排他性经营是企业的权利,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明智。在开放的互联网行业,依赖压制商家的经营方式也是难以持续的。

压力之下,不少商家的促销都暗藏消费陷阱。

一是故意标错价格,吸引点击量后商家再取消订单;

二是对促销商品先提价再打折,实际上促销力度小甚至更贵。例如网民“天天有钱人”说,他一个月前购买的棉服的衣服价格为88.47元还包邮,而在“双十一”的“促销”价格却高达169元。

三是想要的不促销,促销的是“陈年旧货”。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前些日子去浙江桐乡一带出差,看到很多地方挂着大横幅收购库存货,用于“双十一”清仓用。

“亮丽”的数据也可能暗藏水分。来自北京的徐小姐就说,去年“双十一”她买了一件大衣,后来发现代购的价格远远低于促销价,无奈的她选择了退货,像她这样的顾客不在少数。

对于卖家来说,“双十一”固然是冲量的好机会,但“豪赌”也代价不菲。为了备足“双十一”的存货,一些卖家从8月份就开始四处借钱,如果最终效果不佳,可能带来新一轮积压。由于透支消费力,商家还可能遭遇“冰火两重天”,承受节后一两个月的“门可罗雀”。

不计成本的短期刺激,极易造成资源浪费。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专家委员赵占领说,消费者冲动消费,购买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快递业必须根据“双十一”需求加大力度配置软硬件设施,却只能用那么几天;商家加大力度进货,如无法售完又导致积压。

不靠“坐地收钱” 做大内需“蛋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购之所以诱人,正是由于它省去了传统卖场的进场费、运营费、促销费和“提点”,而这部分成本占到商品成本的近三成。

通过电子银行等新型支付手段将消费延伸至更偏远的地区,将“宅男宅女”的消费刺激出来,“人造节日”的背后,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

专家测算,如果按照年均40%增速计算,预计“十二五”末我国网络消费交易额将突破3万亿元。如果电商也走上“坐地收钱”的老路,与传统商场收进场费就并无区别,优势也将不再。

“目前电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思维上更像传统渠道,追求低价走量。”姜奇平直言不讳地说,但互联网最大长处不在比价,而是实现差异化。

毫无疑问,电商拿走的这块“蛋糕”,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传统商场。对于线下商场而言,购物节甚至类似“生死劫”。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今年8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销售增速仅为4.7%,处于持续低迷状态。

巨大冲击面前,一些商场主动放低身段打出“甘当试衣间”的旗号,鼓励消费者前来拍价签、抄货号,试图分一杯羹。专家认为,传统企业需尽快降促销费、进场费等各种费用,减库存成本,提升体验效果,改变固有管理模式,方能抵御来势汹汹的各方挑战。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双十一”带来的盛宴,消费者关心的并不仅是购买方式,更是购买成本、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品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者,才是未来的大赢家。

新华网 )
相关资讯
更多>>
资讯
  • 品牌
  • 企业
  • 资讯
  • 产品
  • 商机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