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快时尚品牌的负面新闻颇多:诸如zara低价促销规模罕见,门店齐变“特价店”;mango频繁撤店、产品不合格等消息相继曝出。市场的疲软导致库存,在现实面前品牌忙不迭地剥去了华丽的外衣而回归了“低价”与“街边店”的本来面目。品牌形象的下沉背后将是号召力的缺失与审美疲软,打回原形后公众对“快时尚”的热情消退,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快时尚”品牌正在中国加快他们的扩张步伐,对他们来说,销售的慢增长需要通过规模化扩张来获取资源和渠道优势,弥补业绩下滑。中国市场给予了快时尚足够宽松的空间,毕竟中国市场目前还有足够的容量在接纳他们。
对中国企业来说,zara曾经是“快时尚”的最典型案例,是服装企业家的“中国梦”。这种喷瀑而出的热情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老板们对“快速复制成功模式“”快速钱生钱”的中国式渴望。于是一度无数专业或不专业的人都在解读“zara模式”:从设计销售的时间、惊人的产品数量、供应链环节,物流以及仓储等各个方面予以神话般的阐述。在前几年我们组织的服装企业海外考察活动中,老板们最大的诉求点是“去zara总部考察”。
而最终,我们也没有诞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快时尚。倒是高库存压力成为转变过程中的中国品牌的集体之痛。
我不知道“快时尚之痛”之后有一天我会不会再写一篇“快时尚之殇”?我只知道那两个曾经雄心勃勃的温州老板后来终究没能抵挡住房地产投资的巨大诱惑,去炒房了。结果是随着房地产的泡沫化,他们的主业为其所累而彻底萎缩了。这在温州比比皆是。
世事难料,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