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装资讯
服装品牌
服装企业
产品
订货会
展会
专题
丽人网首页 > 服装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时代已到来
网友分享:Kitty
2012-04-12 09:24来源于:丽人服装网
分享:

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时代已到来

业界称随着购物中心更注重创新,千店一面百货被“单飞”将增多

百货作为主力店进驻购物中心两者“联姻”似乎是天作之合,但近期购物中心“劈腿”现象却有些明显。

曾作为正佳广场三大主力店之一的丽丽百货(后改定位为人行道鞋类专卖场),经营了近7年后在租期未满情况下,日前被正佳解约收回,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家品牌专卖店和快时尚店。无独有偶,开业不满两年的中粮集团旗下的朝阳大悦城将和主力店永旺百货解约,替换为100多家国际时尚品牌零售集群,此举引发业内关注。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购物中心更加注重创新打造年轻、时尚、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将有越来越多的千店一面、模式难变的百货被“单飞”,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时代已到来。

与百货牵手或到尽头

一直以来,百货与购物中心的“联姻”似乎是天作之合,就如天河城广场捆绑了天河城百货、万达广场捆绑了万千百货一样,被业界传为美谈。然而,近期却每每传出不和谐声音。

“人行道收回后,这一区域将改成时尚品牌集群区,预计在5月1日集中亮相。”正佳企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穗生表示,购物中心在未来创新性调整时,并不会再刻意去追求主力店与非主力店,而引入符合自己定位,又有一定独立性且别人没有的品牌组合。李穗生指出,百货千店一面同质化严重,一味追求百货主力店也会令购物中心趋同质化,失去竞争力。

而朝阳大悦城与永旺百货两者的“联姻”也曾一度被业界看好,但双方分手后,朝阳大悦城总经理周鹏对外的解释是:去主力店、去百货化是中粮大悦城的整体策略,永旺百货的品牌不能充分满足大悦城顾客对于“年轻、时尚、潮流、品位”的需求,因此经协商与永旺百货终止合作。

不过,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则认为购物中心去百货化不能一刀切,购物中心地理位置不同、体制不同、顾客群不同,差异化调整也不同。但他同时指出,未来购物中心去超市大卖场的趋势是明显的,尤其是在黄金地段的购物中心,超市霸占很大面积,而承租能力却不及品牌店或百货,“像天河城这样的核心地段大面积引入吉之岛超市,以后可能不多见了。”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百货遭遇购物中心“清退”的案例并不少见。如广州中华广场在几次调整升级时,就逐渐缩小了开业初期的功臣主力店中华百货经营面积,为引进快时尚品牌及餐饮娱乐等业态提供条件。另外,港汇广场清退港汇新翼百货、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清退龙之梦百货等一系列案例均佐证了购物中心与百货渐行渐远。

快时尚店插足频现

记者在整理众多购物中心去百货案例中,在后续招商调整中可以发现一个身影,那就是快时尚店。

正佳广场在这两年升级调整中,除了提出提升餐饮经营面积至18%的目标外,另一个目标就是快时尚店;天河城广场在新一轮调整也在首层引入西班牙快时尚巨头ZARA;而中华广场在调整中除了引入广州第一家国际知名时尚品牌H&M华南区旗舰店外,也有OVS、DAZZLE、FIVE PLUS等著名快时尚品牌。

广东省流通业商业执行会长黄文杰指出,近几年,国际快时尚品牌纷纷加大进入国内市场,而这类品牌所要求的店铺面积、展示面等系列条件和购物中心合拍,也符合购物中心调整为时尚、潮流、特色、体验的主流定位。

不过,李穗生对快时尚店取代百货作主力店持否定态度。“目前快时尚店进购物中心都是采取销售分成模式。但同一商圈内快时尚店越开越多,势必会拉低单店销售额,例如在相距不到200米的天河路上目前就开了两家ZARA,这样购物中心业主方分成收益也会被拉低,甚至收益水平还不如百货,这样在没有利润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趋势:百货购物中心化

购物中心来势汹汹,百货会被完全抛弃吗?如果重塑百货业的价值,出口在哪里?

“单一的百货已很难有效吸引客流,百货购物中心化将是百货行业的发展趋势。”黄华军表示,一些具备体量优势的百货开始糅合购物中心元素,增设了餐饮、生活配套设施、娱乐等业态种类。

美东百货董事总经理谢仕平则表示,百货转型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未来5年,百货领域的市场细分将更为明显,将有越来越多百货店注入购物中心元素,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未来一年内,美东百货将以‘时尚生活中心’为概念,有意减少零售份额,糅合购物中心元素,增加近20%的休闲功能配套。”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百货购物中心化不能盲目跟风。尤其在广州、北京、上海一线大城市,体量不足而刻意购物中心化只会弄巧成拙。

另类声音

购物中心需更有“性格”

“百货走进购物中心仍是目前国内零售商业的一大主流。”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表示,在国内购物中心迅猛发展的10年间,早期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动辙十几二十万的商业面积填满,而10年前可供购物中心选择的业态和品牌种类远不如今天这般丰富。特别是次主力店可供选择的品牌更是稀少,而当时百货业如日中天,因此,邀请百货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是个明智又保险的选择。

“正因如此,传统大型的购物中心一般会有1~2百货作主力店来体现其定位,但这有利就有弊。”彭强指出,一方面,百货在购中心占用面积过大,租金虽然稳定但普遍较低,吸引客流的能力也在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新兴个性迅速上升,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位和审美观念,对百货擅长的促销、打折等活动敏感度降低,而对餐饮、娱乐等体验性业态的需求则越来越高,而百货采取联营模式,普遍缺乏各自应具有的鲜明特色,同质化日趋严重,尤其缺乏对时尚流行的快速采购买手。

相关资讯
更多>>
资讯
  • 品牌
  • 企业
  • 资讯
  • 产品
  • 商机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