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装资讯
服装品牌
服装企业
产品
订货会
展会
专题
丽人网首页 > 服装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十年一个梦想的成真渴望
网友分享:Kitty
2010-05-26 17:15来源于:丽人服装网
分享:

没有人会否认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样,也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这是中国服装人的骄傲。

然而,当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维度中,我们是否应该用更为理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呢?

事实上,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历练后,等待中国服装业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2010年到2020年的未来十年,将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转变的黄金十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争取实现纺织服装强国的目标。他强调,要在未来十年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国到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主要领域,即纺织服装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

新十年,新征程。

新的十年,中国服装业将不再仅仅停留于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层面上;新的十年,中国服装业更要成为体现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产业。

这样的愿景离我们遥远吗?

十年的等待或许并不长。

把脉行业新动向

无论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行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行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带来了深度思考。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的那样,“真正的企业家是要能看到前方迷雾中那盏灯的人”。对于服装行业而言,要想实现强国梦,也必须在迷雾中看到“明灯”。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能洞悉“明灯”,或许能给处于迷茫中的企业一些点拨,让他们的行为更为理性,方向更为精准。于此,行业同样需要清醒。

那么,“明灯”在哪?

资本战

资源整合时代将到来

“将要在行业中打响的或许不是品牌战、价格战、渠道战,而是资本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认为,各个品牌在产品、渠道、成本等竞争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必然是“资本胜出”。未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产品竞争的层面,而是企业整体资源实力的较量,资本为王、资本整合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的企业都将面临整合与被整合的课题。为了赢得资本战中的胜利,企业上市将成为很多公司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服装板块上市数量会快速增加,将有更多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资源整合重组。

2009年,国内有多家服装公司在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市,包括利郎、匹克、361度、探路者等。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内地和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服装类上市公司超过30家。再将时间往前推一点,可以发现,国内市场活跃度较高的一些服装企业已经上市:李宁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七匹狼于2004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美邦服饰在2008年登陆深交所中小板,而杉杉股份、雅戈尔、红豆股份等服装领领军企业则更早就进入资本市场。由此可见,上市已经逐渐受到服装企业的青睐,并成为直接融资和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趋势在未来的时间内会更加明显,原因在哪?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在经历了品牌培育期后,如今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批发展十年以上、比较成熟、有一定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将再次走到同一个竞争层面,接受市场的新一轮检验。为了让企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走上市的道路是必然的。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向记者表示,舒朗公司正在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将于今年内在国内中小板市场上市。对于资本市场,吴健民坦言,从他创业第一天起就下决心进入,而真正发动攻势则是在2009年,在上市的过程中,舒朗不会接受外界的投资。

吴健民说:“等公司上市后,舒朗将转型为一个男女装兼容,多品牌、多市场组合的实体企业和资本市场结合的综合型企业,而非做单一女装品牌,也不是做单一品牌系列化的品牌。”

另外,除了服装企业直接上市外,将来或许会有更多中国服装企业被国际财团关注。而事实表明,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受到了国际风投的关注,并与之进行合作,打开了国际财团进入中国服装行业的大门。

精细化

从产品到业务

中国服装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未来服装行业分工的概念将越来越清晰,业务的精细化将成为发展的一大方向。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产业链的管理能力等将对品牌形成更加严格的考量。比如,批发商提高采购放货水准;零售商主攻渠道建设提高市场控制力等等。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方向已经被业内有先见之明的一些人士所洞悉,并付诸了实践。

海宁丹巴拉皮草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封海明算是其中之一。

2002年,封海明创建了“丹巴拉”,当时这个皮装小企业承担了从原辅料采购、开发设计到生产加工、终端销售的“一条龙”式的工作。对于当时这种“连轴转”的工作,封海明告诉记者,当时的工作既辛苦,又挣不到什么钱。

2004年,“丹巴拉”介入裘皮服装———这块新业务有一半靠外加工。封海明琢磨,将生产加工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利用自己开发设计和营销优势,专做产品通路。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很好。

封海明认为,服装企业必须要脱离纯粹综合性工厂的模式,该分离必须分离。这样,一部分企业从事于设计,一部分从事生产,一部分从事营销,把每个企业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甚至行业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或许,连封海明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有效剥离生产加工业务,集中精力做产品开发和营销的行为,会与如今服装业要求的“业务的精细化”方向不谋而合。

长期浸润在服装行业里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一个企业只要拥有了资源整合的能力,那么它在未来就有可能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广东比音勒芬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秉政认为:“谁的整合最好,谁的能力就最强。”

当年,谢秉政与韩国服装设计师联手,共同打造“比音勒芬”品牌。他说:“由于我们较好地整合了中韩双方的资源,不仅使得品牌本身得以健康发展,而且让消费者感到我们的品牌与众不同。无论是设计创意、市场营销,还是人力资源,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在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看来,“如意”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就在于,该品牌能够沿着科技发展、产品设计以及流行文化的道路去整合世界资源。就毛纺来说,“如意”与澳大利亚的羊毛相关组织结构进行一贯的良好合作,因此,“如意”能将国际上先进的羊毛制作技术、品牌运作理念、国际化的人才等为它所用,同时始终在科技方面保持超前的研发能力。

邱亚夫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善于整合全球的资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整合全球的人力资源,即整合其技术人才,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资源;二是要整合全球优秀企业现有的品牌资源、市场资源,为国内企业所用。

高科技

信息化成主攻方向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实际上,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后,又进一步指出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必须融合发展。这事实上也暗示,每个行业(包括服装行业)的制造企业,应该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思路来进行发展。

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闻力生认为,目前服装企业资金的投向主要在于服装生产系统的技术改造、营销网络建设、物流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而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主要的方向。

闻力生表示,服装行业要能做到生产过程信息化。但是,一个现实是,现在服装企业在这个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中出现了一个断点,即三维人体测量。绝大多数企业在三维人体测量方面的技术根本达不到。事实上,三维人体测量对服装行业各个环节都很需要,包括整个服装行业的人体标准,中国人的体型标准,以及制造服装所需要的标准都需要三维人体测量。

闻力生还介绍到,目前出现了一个“仿人工神经网络知识管理系统”,它有别于过分强调功能性的ERP、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是,能用模仿人脑构成的神经元组成网络,大大提高了准确信息的到达。同时,它能够优化不同数据,然后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

在某个门店里销售了一件衣服,通过信息系统,其整个供应链都会同步反应。公司的销售部门会实时监控店面还有几件商品,是否需要马上补货,公司的买手会知道这个衣服是否好卖。如果某天卖出了100件商品,同样款式的商品整个供应链会进行同步反应,通过开放的库存,生产商原材料商可以看到,决定要不要准备材料等。这样的反应速度谁能做到?福建诺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辉会肯定地告诉你,他的公司能做到。

丁辉介绍,“诺奇”现在不只是销售渠道,而是整个供应链都能够在一个信息系统里面去共享信息和市场反应情况。

大家庭

服装界域日益模糊

伴随着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服装企业和品牌的产品将会逐渐多元化、系列化。服装的界域会越来越模糊,呈现出行业界限、企业界限、产品界限、国界以及地界模糊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国内著名运动装品牌李宁效仿NIKE、ADIDAS,率先在国内开创了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其虚拟经营方式让众多企业眼前一亮。后来,无论是太平鸟,还是美特斯·邦威,都将这种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此举突破了以往服装行业局限于“服装工业”的概念。还有一个佐证是,近年来服装网购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服装企业操作品牌的手段,而且在流通领域走出了另一条路子。

现在,如果仍然用传统定义来看待服装服饰,未免太不与时俱进了。举个例子,如今的内衣发展已经突破了内衣传统概念的范畴,逐渐发展成为时装的一部分。原因是,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提升,女性消费者穿着讲求时尚化、个性化,内衣已经不再只是穿在里面的服装,而逐渐演变成外衣的一种补充,内衣与时装的搭配正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欧迪芬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文宗向记者表示,内衣贯穿了“内衣外穿”的理念,既可以常规内穿,又可以搭着一些外套外穿,将内衣的功能性和美感进行有机结合,因而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将眼光扩大到国际范围,其实对于众多奢品牌而言,比如CHANEL、GUCCI、ARMANI等,他们早就突破了单纯的服装概念,将产品线延伸至首饰饰品、箱包、化妆品等领域,作为服装搭配补充。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服装企业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服装领域随着产业链的不断专业化和集成化整合、分离、派生而被拉长延伸,制造领域、流通领域、服务领域在资本和业务上的交汇,将使更多企业拥有多重身份。而伴随产业区域分工格局的逐渐形成,内陆省份将涌现出一大批内销品牌的代工厂,沿海则会出现更多的服装设计公司、打版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等。到时,一个品牌产品将得到多区域的支持和服务。

【深度解读】

服装强国梦圆看品牌

“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把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

面对“十二五”,甚至未来新的十年,这两个贡献率的提升依然是强国梦实现的重要手段。日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再次重申了这两个贡献率的重要性,并将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品牌本质再认识

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

关键词 忠诚关系

如何寻找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第一位要解决的是———与消费者间建立怎样的忠诚关系。

杜钰洲强调,品牌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关系的产物。生产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生产不仅生产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而且也是消费。生产中不仅消费着一切要素,而且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个人在生产中发展起来的能力。

他分析指出,消费不仅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和动力,而且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因此,品牌是特定的生产和特定的消费互为对方的一种标志,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能创造对方,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

因此,品牌不是生产者自己创造的,而是和消费对象合作创造的。

杜钰洲表示,在这样一个万千世界,具体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什么来实现呢?就是品牌。品牌是特定的生产和特定消费之间通过市场中介建立起来的联系的纽带,这种纽带的强度是生产和消费直言建立起来的忠诚度来衡量的,这种忠诚度便是品牌价值效应的基础。

对于杜钰洲会长的这番话,深圳阁兰秀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效锋已然深有体会,在谈到未来最关心的话题时,她说:“我会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当下的和未来的。”对于设计和消费的关系,她这样理解:设计师品牌可能把自己看成主角,消费者是配角;商业品牌可能把消费者看成主角,设计师为配角。其实,可以合二为一。

现代设计的理念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者参加设计。

提到消费者参与设计,不光是服装,所有的生活消费品都存在着消费者参加设计,这是趋势。生产与消费这种互动关系从品牌价值的角度可以看出,真正驱动品牌资产形成的基础是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的强度。

“应该双方吸引,像谈恋爱一样,单相思是不行的。”杜钰洲认为,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要在“忠诚度”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的一方去吸引另一方。

不能说大品牌才是品牌,小品牌就不是品牌。小品牌一样按照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来做。为100个人服务,就要对这100个人体现忠诚;为1万个人服务,就要对1万个人表现忠诚。相互的忠诚———这才是品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种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忠诚度”反映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持续连接的强度和发展的能力。这也是纺织服装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走名牌战略的本质所在。

品牌环境再塑造

促品牌良性生态群落形成

关键词 品牌生态

扶持自主品牌快速成长要从硬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手,要讲品牌生态。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必须要从品牌生态环境入手,促进品牌群落的生态系统,直至产生高生态价值和高生态位的品牌。

关于“品牌生态”,杜钰洲用了鲜活的事例加以说明:在CHIC2010上,韩国展团在“被动员”了3年后,第一次组团参加。会后,韩国展团表示非常满意———在展会上见到的客户多得“超乎想像”,离开了这个氛围,这种效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他们的会长、副会长就建议,东北亚能不能够培养几个世界名牌?看来除了国人,“亚洲兄弟”想改变这一状况的心情也非常迫切。

缺什么?就是没有产生“国际大牌”的良好环境———环境不到位,光有好的愿景是没有用的。

“擅者谋势,不擅者谋子。”杜钰洲认为,用扶植的方法,靠几个拿到“国家名牌”的大品牌证明区域产业实力的做法只是“谋子”,这是远远不够的。

如同戈壁滩建绿洲,只移植几颗大树,即便拼命浇水施肥还是活不了。但是,如果依靠天山融雪形成绿洲的生态,有小草、灌木、花草、乔木,有动物昆虫,也有人的生息与耕作,它就会形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适应各种生物的生长。要取得庄稼的好收成,与其揠苗助长,不如改善生长条件。

品牌是社会化生产与交换关系的产物,离不开如同“水”一样的产业生态机制。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

“环境效应对品牌的影响太大。”这是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周严近一年来最深切的感受。她说:“我过去觉得,思凡这种受众不是特别多的品牌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现在认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太小了。”她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能只是处理系统内的问题,还要整合社会资源。

现在做什么都讲“人气”。

“人气就是生态环境。一心一意营造一个好的品牌环境,就和我们人类维护大自然生态一样。”杜钰洲强调,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加大公共服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有利推动作用,调动行政、协会、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生态这些大环境的宏观影响外,在技术进步、文化创意、生产组织、企业管理、质量体系、信息化、物流网环境、培训体系、市场开拓,国内外交流,节能减排和工业园区公共规划建设等方面都要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品牌建设的科技与环境文化因素。

杜钰洲指出,中国服装走品牌强国之路,要适应国内、国际新的文化大环境。从文化创造力角度,即要求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前一个问题针对全球化时代,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共生条件下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后一个问题关乎民族文化传统如何继承与创新。

品牌动力再强化

人才要举合力集成创新

关键词 人才机制

落实名牌战略,根本动力在于加快培养本国高素质人才。要把重心放在人才战略上,尤其是要从人才机制上面下工夫。

改革人才机制,前提条件是转变思想观念,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方面,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克在与杜钰洲的交谈中曾提到,在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发现,中国对设计师的定位和法国不同:法国的设计总监很权威,中国的设计总监没有权威。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企业没有几个总监,缺少创意。并不是产品种类少,而是看不出品牌的独特风格。同样是简约,但又说不上“此简约”与“彼简约”有什么不同。很多企业,延伸的品牌不少,但也搞不清楚有什么个性和共性。

杜钰洲分析,中国交响乐团之所以进步很快,是因为一些交响乐团已经实行了艺术总监制。艺术总监具有最高权威,来统领那些钢琴大师、小提琴大师、独唱大师,因此有了水准极高的交响乐。

提高设计的权威性急需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很多老板可能会说“找不到这样的人,不对市场路子,还不如我说了算”。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我们要共同研究,如何创造可以推动新人产生的平台。否则,大家都挖墙脚,到最后只能没的可挖。

这本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服装产业形势这么好,国际国内需求这么大,没有后续力量怎么行?

就像浙江印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应翠剑说的:“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服装企业过去门槛比较低,从工人进入门槛就很低,未来应该有高素质人才,是各个领域的人才。我们要不断创新,就需要有人才去做,要国际化,也需要人去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现在进入了第二次转型,及从资源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型,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低成本劳动力投入向创新转移,是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要求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去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完成第一次转型靠的是以人为本,实现第二次转型依然靠的是以人为本。所不同的是,完成第一次转型更多的是发挥人的实干精神,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终于较快的发展成世界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而实现第二次转型更多的是要发挥人的创新精神,挖掘人的创造力,创造潜力。

在新时期,适应国民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对服装品质的更高物质需求,对审美体验的更高文化追求,同时面临着在成本提高的压力和资源、环境的更多约束,特别是要面对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这一切因素都将成为中国服装业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的动力。唯有具备一支创新思维超前、创新能力领先,创新实践扎实稳健的人才队伍,才能带领全行业顺利的完成第二次转变,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升级。

相关资讯
更多>>
资讯
  • 品牌
  • 企业
  • 资讯
  • 产品
  • 商机
  • 三天内
  • 一周内
  • 一个月